12月16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03标项目由中建基础牵头,中建五局、中建八局、中建交通、中建安装参建,是中国建筑在南宁建设的第三个地铁项目,是华南地区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的地铁线路,全国第一条信号与综合监控深度集成的线路,全国第一台气垫式直排双模盾构机建设的线路,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将为南宁这座未来智慧之城开启智能地铁通行新纪元。
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线路采用全自动运行线路设计与建设,列车采用国际最高等级(GOA4)的全自动运行技术,车辆从库内唤醒、出库、正线运营、洗车入库、休眠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自主实现全过程全自动化。
同时,车辆配置专家诊断系统,能将列车的实时运营数据自动发送给控制中心,并通过大数据进行故障分析、列车健康诊断、处置措施推送,为全自动运行及维护提供有力保障。全自动运行系统结合BIM技术、智慧车站、智能运维等智能化、信息化、装配化、生态化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创新建立的“运维一体化叠加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更是开启了南宁市“智慧城轨”新篇章,将对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南宁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形象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定位为生态宜居线,整体装饰以“绿城水韵”为主题,以“邕水蓝”为线路色,以“邕江之水”为文化元素。金桥客运站的艺术墙以“邕江”为核心,穿插多处南宁标志性景观写实浮雕,充分展现“绿城”南宁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形象并重,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骈行,鲜花满城,四季芬芳的和谐发展盛景。
为了达到主题创作效果,中建管理团队通过比选马赛克、烤漆不锈钢、蜂窝铝板等不同材质的材料,结合LED光照技术,运用灯光的变换、折射、散射,创造出似竹影摇曳,似水波荡漾的“竹影婆娑”、“邕城花开”的美妙景象,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以及淡雅、幽静的园林意境,展现城市和谐舒适的主基调。
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管线众多、工期紧等系列施工难题,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坚持技术先行,开展系列技术攻关,以科技化解技术难点,先后荣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2项、省级工法26项、出版专著3本、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40余篇。更是通过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BIM技术,荣获全国BIM技术大赛银奖等BIM荣誉奖励9项,其中国家级5项。
盾构超浅覆土下穿河流施工。降金区间盾构隧道需依次穿越那考河干流及支流,那考河以城市排水循环为主,水位处于4-8m之间,两岸回填土的填龄不超过3年,以素填土为主,最小覆土仅约1.5m,隧顶与抗浮压板最小净距仅0.4m。
盾构超浅覆下穿那考河施工面临着尖锐的环保问题和安全风险,项目迅速开展技术攻关,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召开多次技术咨询和论证会议,最终采取了抗浮压板+抗拔桩+填土反压联合抗浮方案。掘进过程中,项目通过采取信息化监测、加大同步注浆量、渣土改良、掘进参数控制等措施,实现双线“零沉降预警”顺利通过。
盾构近距离侧穿既有运营双线铁路特大桥。北虎区间盾构隧道需侧穿既有运营的北湖客车双线铁路特大桥。区间区域周边民房和商铺众多,与桥桩最小净距仅为2.17米,且区间隧道下方存在146米软土地基,存在地层“下软上硬”情况,极易出现盾构“栽头”、危及桥梁安全等风险。项目团队合理组组加固和掘进措施,采取超前加固、加密测量、信息化监测等手段,实现“零沉降”顺利通过。
全线最长车站紧临景观河流水系偏压施工。金桥客运站是5号线全线最长车站,约594米,是普通标准站长度的3倍。车站北侧紧临那考河景观水系,基坑开挖位于那考河景观斜坡上,区域土性杂乱不均匀,结构松散,水量丰富。项目团队采取围护桩双管旋喷桩加固、河坡顶设截水沟、增设沉淀池、优化分步开挖方案、增加临时侧墙及反撑等措施,顺利地实施了车站施工。
项目党支部始终将党建融入生产,围绕提质增效、安全生产、创先创效等开展各类党建活动,通过开展劳动竞赛、“行为安全之星”评比、“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等活动,将党旗插在一线,将党员下沉到最艰苦的地方,将党组织建在最需要的地方。从科技攻关到节点抢工,地铁建设队伍中的红色力量默默发光发热,秉承中建集团拓展幸福空间的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抒写着不平凡的地铁建设故事。
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03标获南宁市建筑行业2019年度“红色工地”党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涌现了数位中建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是中国建筑为南宁市交通建设交出的新答卷,为中国建筑在南宁发展打造了新名片,为南宁城市发展做出新贡献。(广西公司 供稿)